您好!欢迎访问北京美华仪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18001359912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下载 > 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历史和原理

液相色谱仪的发展历史和原理

发布时间:2019/3/1      点击次数:1491

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分组成。储液器中的动相被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样器入动相,被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 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做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 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原理

分配系数与组分、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也与温度、压力有关。在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离子交换色谱法为选择性系数 (或称交换系数),凝胶色谱法为渗透参数。但般情况可用分配系数来表示。

在条件(动相、固定相、温度和压力等)定,样品浓度很低时(Cs、Cm很小)时,K只取决于组分的性质,而与浓度无关。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色谱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色谱峰为正常峰;在许多情况下,随着浓度的增大,K减小,这时色谱峰为拖尾峰;而有时随着溶质浓度增大,K也增大,这时色谱峰为前延峰。因此,只有尽可能减少样量,使组分在柱内浓度降低,K恒定时,才能获得正常峰。

发展历史

1960年代,由于气相色谱对沸点有机物分析的局限性,为了分离蛋白质、核酸等不易气化的大分子物质,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方法被重新引入经典液相色谱。1960年代末科克兰(Kirkland)、哈伯、荷瓦斯(Horvath)、莆黑斯、里普斯克等人开发了界上台液相色谱仪,开启了液相色谱的时代。液相色谱使用粒径更细的固定相填充色谱柱,提色谱柱的塔板数,以压驱动动相,使得经典液相色谱需要数日乃至数月成的分离作得以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成。

1971年科克兰等人出版了《液相色谱的现代实践》书,标志着液相色谱法 (HPLC)正式建立。在此后的时间里,液相色谱成为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手段,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学、药物开发与检测、化、食品、环境监测、商检和法检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液相色谱同时还大的刺激了固定相材料、检测、数据处理以及色谱理论的发展。

1960年代前,使用的填充粒大于100μm,提柱效面临着困境,后来的研究人员便采用微粒固定相来突破着瓶颈。


文件下载    图片下载    
北京美华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东采石路5号
邮箱:2696984216@qq.com
传真:86-010-51665884
关注我们
欢迎您添加我们的微信好友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添加我们的微信好友
了解更多信息